
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在某企业当技术员的那段经历对于我来说,相当宝贵。给我最直接、最深刻的感悟就是——写材料是一门技术活,没点水平的人是真干不了。
举个例子,咱们的常规材料中就有“事故分析报告”这一项,咱就学了好久才学会怎么去写。懂的人都懂,不懂的人咱也就不展开说了。人情世故嘛,大家自己去悟。
这些年写历史,体会就更加深刻了。只要不是同频的人,不管是同行还是粉丝,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太多有效的交流的。因为历史文化就跟事故分析是一个道理,没有深度的理解能力,就没有真实的可借鉴性。但它跟事故分析还不一样,它是更偏主观认知,还不像事故分析报告那么讲客观依据。狗掀帘子,全凭一张嘴。
互相忽悠,互相虚伪地满足;互相恭维,互相毫无意义地自嗨……反正极致地往利己方向去靠,就完事了。
展开剩余92%咱们之前讲过哈,很多人其实不会读史,但也怪不得他们,因为一眼就能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和见识,真的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买东西看包装,读书籍重封面,看影视追舞美……这些才是我们的大多数。所以,很多朋友喜欢抬杠,说太史公的《史记》如何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咱只能默默地说一句,如果包括《史记》在内的前四史都被你们吐槽得如此一无是处,那真的建议大家不要读史了,因为你们大概率是读不到什么真材实料的。
比如北魏的开国之君拓跋珪在《魏书》里面必须要各种高大上呀,必须要伟大光荣而又正确呀,必须要传奇勇猛而又雄伟呀……可是他5岁就流落异国他乡了,享受的是政治犯的待遇,然后15岁趁着慕容垂跟前秦决裂,脱离前秦,16岁就成功复国了,这之前的所有痕迹都被抹掉了。大家只能看到一个16岁的少年英才单枪匹马恢复故国的“传奇”故事,至于他母亲各种献身谋权、他们母子弑君卖国、他们忘恩负义地坑自己亲戚慕容垂还有他母亲献身让他逃命、他姥爷家贺兰部被他用完就丢……这些事情只能从旁边去推理和佐证,《魏书》里看不到,至少其本传里是看不到,敢写大实话的崔浩必须死。
这种笔墨上的化妆技术太常见了,常见到了我们现在的女孩子居然觉得素颜见人是对别人和自己的不尊重!
北魏王朝到了孝文帝元宏之后,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各种甩锅的事情就层出不穷了。
比如元恪一朝的背锅侠是谁?是元恪的亲舅舅高肇呀!那家伙,史书之中把人家给埋汰得跟混世魔王没啥区别了。什么专权、贪腐之类的屎盆子没少扣,但实际上人家只是忠于皇权而已,要真说黑和脏,还真没有打压战斗英雄邢峦的世家子弟卢昶他们腹黑。但高肇是失败者,又是特别不受待见的外戚,抹黑你你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世道乱了,都是昏君、妖后、外戚、军阀、权宦、刁民的责任,唯独掌握笔杆子的士大夫没有责任,除非是那些已经彻底毁容了、无法装扮的奸臣,比如秦桧那样的人。
其实北魏真的很可惜,毕竟他们从以武立国到以文治国的过渡和转型,前期都是走得相当平稳的,尤其是文明太后以一介女流之辈极其难得地对北魏进行正向和合理的改革转型,这是上天对北魏多么隆厚的眷顾呀!
但遗憾发生在孝文帝身上,孝文帝这位史书中的宠儿其实名不副实的,他急于求成地推进汉化改革对北魏是一种自杀式疗法。他当年短时间内改革了一大堆,不停地饮鸩止渴,让北魏体内的毒性远远超过了“生态自洁”的能力,等他死后,北魏就已经被真的国家蛀虫们玩烂了。
关键是,玩烂一个国家的蛀虫们,若干年后被人换一套衣服,能继续搁那光辉着。比如,关于北魏的崩盘,史书中有大量关于北魏皇室有多么操蛋的记载,但是士大夫们不择手段的党同伐异、兴风作浪却鲜有记载。
比如咱们之前提到了崔亮用特别恶心的方法打压武人集团升迁的事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是怎么写的?如下:
亮复书曰:汝所言乃有深致。吾昨为此格,有由而然。古今不同,时宜须异。昔子产铸刑书以救弊,叔向讥之以正法,何异汝以古礼难权宜哉!
像下面这段暴露他贬低武人、制度化堵死武人的小算盘根本没被司马光录进去。
今勋人甚多,又羽林入选,武夫崛起,不解书计,唯可彍弩前驱,指踪捕噬而已。忽令垂组乘轩,求其烹鲜之效,未曾操刀,而使专割。又武人至多,官员至少,不可周溥。设令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授,况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吾近面执,不宜使武人入选,请赐其爵,厚其禄。既不见从,是以权立此格,限以停年耳!
女人何必为难女人,这种话基本是没人当回事的。但是,士大夫何必为难士大夫之类的事情却在历史之中非常常见。
这位崔亮活到了六十二岁,死后获赠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号“贞烈”。这种人怎么能有太多黑点呢?不管刷多少腻子粉,都得把他的黑点盖住嘛!
但崔亮这个士族楷模的真实面目有多让人恶心呢?比如他在大太监刘腾掌权的时候,托妻子刘氏去攀附刘腾,各种跪舔,妥妥滴奴颜婢膝。就这样的人,谥号“贞烈”,跟特么青楼女子说自己守身如玉是一个味道。
时刘腾擅权。崔亮托妻刘氏,倾身事之,故频年之中名位隆赫,有识者讥之
我们再仔细去想一想,这个崔亮难道天生就是这样的软骨头、老滑头吗?怎么可能呢?那他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被人带成这样的呗!谁把他教成这样的呢?他的族兄崔光。
崔光早早就依附了李冲并专门教育崔亮:咋能傻读书而不去走李家的门路?他家书多,你就算走学术也能进步的快一些。相当于现在教育自己的妹妹,好好读书不如傍个大款。
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亮族兄光往依之,谓亮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
被他哥开光之后,崔亮果断地把权臣李冲(文明太后的能干男朋友)舔得很舒服,被推荐为中书博士,转议郎,寻迁尚书二千石郎。
崔亮都如此了,那“大教育家”崔光呢?人家是北魏末期隐藏的超级大佬。你在史书中看不到他祸国殃民的存在,但他却是从元恪莫名其妙死亡开始,所有的历史大事的最核心圈层参与者!
如元恪驾崩时,让小皇帝元诩半夜偷摸着即位的人就是他,随后彻底打倒高家的头号打手也是他。
如于忠(代人)总揽大权,崔光毫无违和感地跟于忠亲密无间。于忠要弄死宗室元雍的时候,及时出手保下元雍的还是他。
始领军于忠以光旧德,甚信重焉,每事筹决,光亦倾身事之
又如于忠后面迅速被打倒,崔光啥事都没有,反正主打就是一个片叶不沾身。
光这些,大家可能觉得还不够震撼。在北魏把陇右李家、太原王家、清河崔家、范阳卢家、荥阳郑家这“汉人五姓”的牌坊立起来之后,大家可以去看看史书,看看能不能找到他们家族成员作奸犯科的一点记录?大家也可以去看看这五大家族的历史,是不是只要这五家的所有成年男子都有官职?
是这五大家族有通天之能可以左右后世的史书记载吗?不是的,是太多的“司马光”再阉割、粉饰历史事实,精心给皇帝们制作一份赏心悦目的参考资料。
比如《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录胡太后被关禁闭后的北魏局势的:
义与腾表里擅权,义为外御,腾为内防,常直禁省,共裁刑赏,政无巨细,决于二人,威振内外,百僚重迹。
而《魏书》记载如下:
义为外御,腾为内防,迭直禁闼,共裁刑赏。腾遂与崔光同受诏乘步挽出入殿门。四年之中,生杀之威,决于义、腾之手。
司马光动了什么手脚呢?把“腾遂与崔光同受诏乘步挽出入殿门”这种记录给删除了呗!刘腾这是上了黑名单的死太监,崔光作为士族之光,怎么能跟他有亲密交集呢?
只是司马光也想不到,《资治通鉴》可以选择性地下笔,但聪明的读者也可以对比地去看,看多了也就慢慢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魏书》中有崔光和被士大夫批判成不是东西的元义的交往记录:
元义于光亦深宗敬
也有崔光趋炎附势、麻木不仁的记录:
及郭祚、裴植见杀,清河王怿遇祸,光随时俯仰,竟不匡救,于是天下讥之
所以,有很多东西其实是欲盖弥彰的。
比如《资治通鉴》中形容刘腾是祸国殃民、贪得无厌,是“远近苦之”。那你崔光跟人家手牵手去上班,又会是一个什么人呢?
以刘腾为司空。八坐、九卿常旦造腾宅,参其颜色,然后赴省府,亦有终日不得见者。公私属请,唯视货多少,舟车之利,山泽之饶,所在榷固,刻剥六镇,交 通互市,岁入利息以巨万万计,逼夺邻舍以广其居,远近苦之
比如《资治通鉴》中形容元义父子是贪财好色、卖官鬻爵,是“百姓困穷,人人思乱”。那元义对你崔光极为尊重又是因为什么呢?
既得志,遂自骄慢,嗜酒好色,贪吝宝贿,与夺任情,纪纲坏乱。父京兆王继尤贪纵,与其妻子各受赂遗,请属有司,莫敢违者。乃至郡县小吏亦不得公选,牧、守、令、长率皆贪污之人。由是百姓困穷,人人思乱
可是,大家知道司马光是怎么形容崔光的吗?咱翻译一下都觉得脸红,直接上原文,大家自己去看吧!
光宽和乐善,终日怡怡,未尝忿恚。于忠、元义用事,以光旧德,皆尊敬之,事多咨诀,而不能救裴、郭、清河之死,时人比之张禹、胡广。光且死,荐都官尚书贾思伯为侍讲。帝从思伯受《春秋》,思伯虽贵,倾身下士。或问思伯曰:“公何以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时以为雅谈
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文字游戏玩到这个程度,也不怪大家会有“尽信书不如无书(原意是单指篡改严重的《尚书》)”的感同身受。
但是,这里也要解释一句,大家不要觉得我对司马光有啥个人敌意,这个人文学、史学大咖值得我们尊敬,只是就事论事地讲,《资治通鉴》确实不是写给老百姓的诚意之作。奢侈品确实很奢华,但是对老百姓却极度不友好。
咱为什么要这么不讨喜地把这些东西挖出来呢?主要是想告诉陪伴我多年的家人们,阶级固化和资源垄断永远是最可怕的,不要沉溺于低级趣味的满足。尤其是我们年轻人,要有深度探索事物本质的意识,要坚持去培养自己深度思考事情逻辑自洽的能力……
愚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思想文化上的殖民灌输。比如漂亮国统治印第安人,始终占据着舆论高地,始终控制着核心资源,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然后满世界地宣扬人权主义……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纠结和敏感、偏激,特别的自以为是,最后逐步变成了啥也不是。比如我家十来岁的小屁孩,每次带他出去见见世面。小孩子嘛,比较活跃,对外界的东西都喜欢点评几句,但基本上都是“我觉得这个不行”……所以每次都被我教育,你小子不能用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去丈量这个世界,其实真实的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乎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真正在乎你的感受的人一定都是有原因的,比如你很牛、你身上有利可图等等。
人性很复杂,文字也同样如此。青史几行姓名,北邙无数荒丘,大多数人只看得见那镀金的姓名,而漠视了那些长草的坟头……
我们要自尊、自爱、自强,要永远爱自己的民族、永远忠于自己的国家,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口号都会喊,但是很多人也仅此而已,因为各种文化快餐会用各种刺激性极强的重口味麻痹他们的文化嗅觉和思想味蕾。
讲句心里话,因为经常要检索资料,一输入关键词,弹出来的全是一些娱乐性、消费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信号呀!
伟人教导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阶级的警惕性,要保持阶级斗争的意识,了解真相、靠近真理的每一步都十分艰巨……商业关系之中,“最终解释权归甲方所有”就是所有合同中最杀人不见血的条款,甭管你前面看到一二三条显得多么公平公正,掌握最终解释权的甲方永远掌握着巨大的先手优势。
史书之中包括史界主流对北魏塌方事故的责任分析有很多,有说是因为宣武帝元恪不读经、光崇佛,把世道带偏了;有说是因为胡太后不作为、兴佛求福报,重用奸佞刘腾元义等,把世道搞烂了;也有说是因为北魏那些宗室斗富、狂悖,把世道深度污染了;更有说是外戚高肇、权宦刘腾、奸臣元义等祸国殃民,把世道整得无可救药了……但是,有说世家大族、汉人士大夫坏话的吗?就连极端亲汉的孝文帝也成了让人惋惜的明君了。
历史很多时候极度对称且幽默,司马家当年背信弃义、巧取豪夺,靠收买世家大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结果八王之乱时,所有世家大族坐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5638287730455436看西晋崩盘,幽州刺史王浚引段部鲜卑屠邺城,西晋彻底崩盘……孝文帝迁都洛阳,扶持汉姓,连自己的姓氏都不要了,全面对数百年形成的鲜卑习俗与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代人集团逐渐成为了北魏的局外人,六镇之乱、河阴之变后,北魏政权实质性崩塌……
不变的是,士大夫们始终是忧国忧民的,是无需对天下大乱承担任何责任的……比如一辈子不干实事的谢安照样可以风流宰相、文人楷模;比如北魏崔浩、李冲、卢昶、崔光、崔亮这些门阀大咖都是高尚正确、垂范千古。
但好在我们勤劳善良、勇敢拼搏的中国人不是咱们隔壁的天竺人,不会永远被种姓制度的枷锁一直锁死,打破万恶的旧社会走向新时代的基因只会暂时沉睡,而永远不会消失。六镇之乱,该来的暴乱终于要来了!
回到开头的那个话题上来,大家要是真的事故分析报告写多了,就一定能明白为什么很多大企业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了。
发布于:四川省宝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